021-64352877
 
 
dynamic news
新闻动态
多晶降价搏杀 单晶如何坚守价差承诺?
来源: | 作者:hspv2016 | 发布时间: 2016-08-25 | 63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      目前太阳能主流结晶硅产品约占85%市占率,其中结晶硅产品又以单晶、多晶为主,市占率2015年约各占15:75,但2016年约占2:8,而且 2016年全球总安装量约650亿瓦、年成长率约15%以上,单晶在2016年成长快速,主要是2015年多晶涨价、单晶降价,使终端需求开始转向,并在 2016年发酵。

      关键就在效率较高的单晶硅晶圆报价比多晶硅晶圆多0.1美元。价差在0.1美元内就促使终端系统业者考量性价比而选择单晶;价差多于0.1美元,表示终端需求选择多晶以争取更多利润。0.1美元价差成了单、多晶间替换的“黄金交叉区”。

      然而,第2季开始,多晶产品价格快速下滑,力图逼退单晶,抢回流失的市占率,但接单不愁的单晶硅晶圆厂宁愿跟著降价,也要让市占率持稳成。单、多晶的版图之争,又以单、多晶龙头厂隆基(Longi)及保利协鑫(GCL)间的策略攻防战最受瞩目。

      隆基宁愿冒著可能缺货的风险,也要随时下修报价,让单、多晶维持合理价差,以持续扩大单晶江山版图。以下为总裁李振国针对近期市况解释的受访纪要。

      记者:第2季以来,多晶电池降价明显,使多晶硅晶圆在报价上也持续下修,这使得单、多晶硅晶圆间每片价差0.1美元内价差区间渐有打破的趋势,也就是终端需求有可能再出现单晶转多晶的危机,隆基会如何因应这个可能发生的趋势?

      李振国:隆基在成本竞争优势不断提升,毛利率维持在20%,为了让效率展现度佳的单晶产品市占率得以持续成长,隆基有能力牺牲一些毛利率,让单晶硅晶圆的价格与多晶硅晶圆间维持0.1美元内的距离。所以,只要多晶硅晶圆调降价格、单晶就会跟进。

      如果当下多晶硅晶圆每片约0.83美元的价格来看,隆基的单晶硅晶圆报价就算降到比多晶低RMB0.8元,仍有能力维持约17~18%的毛利率。

      当然,降价不是单纯如一般外界解读只是为了与多晶力争江山版图,而是考量到整个太阳光发电产业长期若须普及化,就必须让发电成本不断降低、发电效益不断提升,所以价格一定要降,需求才能普及。

      记者:虽然单晶在效率上相对较多晶来得高,不过2016年多晶硅晶圆阵营力求透过钻石切割(diamondwire;DW)及电池端新蚀刻技术导入,及加上目前快速成熟的PERC技术来提升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空间。
        多晶阵营认为,一旦成功导入这一连串制程,单晶将面临退出市场的威胁。因为单晶早已导入DW,PERC发展亦成熟,单晶可以用的子弹均发射,已经没有可精进的空间了,你的看法呢?

       如果用外界预估,多晶硅晶圆厂保利协鑫导入DW制程后,每片多晶硅晶圆成本约达0.64美元,单晶硅晶圆有能力招架这成本水位的进逼吗?

      李振国:我认为多晶导入DW是必然趋势,因为它可以让生产成本降低,所以,乐观其成。

      确实DW在单晶硅晶圆领域发展早已成熟,它不是目前单晶厂力图发展的重点。以隆基为例,长晶的成本下降及技术的提升是最重要的著力点,当然我无法透露更多细节,但我有信心,即使上述的多晶技术都导入,单晶仍然具有成本竞争力及效率上的优势。

      以每片0.64美元的多晶硅晶圆生产成本水位来看,隆基有信心仍得以保持0.1美元以内的单、多晶硅晶圆价差。

      记 者:我在猜您说的效率精进优势,是否指的是隆基2016年与破产的SunEdison有策略性合作,可能导入SunEdison所谓的连续加料提拉法 (continuously-fedCzoalski,CCz)技术,好让单晶的光衰减(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;LID)问题得以改善、进而提升质量。 不过,业界认为该技术也可能使单晶的生产成本跟著上升,你的看法呢?

      李振国:事实非外界解读。隆基没有导入别人的长晶技术,而是隆基自已研发的技术,而且隆基有信心在技术及成本上都会比同业有竞争优势。

      记者:如果去掉多晶硅料源(nonpolysilicon)成本来估算,电费占单晶长晶(Ingot)的成本有多少?竞争对手认为,隆基电价比其它一般陆厂座落省市区域的电价便宜,对吗?

      李振国:去掉多晶硅料源成本,电费目前占单晶长晶成本的20%左右,隆基目前的长晶厂都座落在宁夏,未来准备到云南建厂。宁夏的电价与大陆东部沿海相比较,确实便宜40%左右,但与大陆西部地区如新疆、内蒙、青海等相比,电价水平其实是差不多。

      大陆其它单晶大厂包括中环其工厂位在内蒙、锦州阳光位在青海、卡姆丹克工厂位在马来西亚,电价水平基本上是相当的。

      记者:因为隆基所在地电价成本较便宜,所以,生产成本并没真正反应之虞。常理来说,电价占单晶长晶成本约40%、多晶约20%,才是较为公平的成本竞争,你的看法如何?另外,电力消耗也攸关碳足迹问题,你的看法呢?

      李振国:我 必须重申,隆基的生产成本优势,不是单纯依赖电价,真正关键是在技术及生产上,这就是其它单晶厂电价成本亦相当的情况下,隆基仍是最具优势的原因。对于生 产所导致碳排放量的问题,可以比对的是:1公斤多晶硅料源经过拉单晶棒约要耗电30度,再历经切片、生产成电池、封装成模块后可以生产约250瓦的单晶模 块,在它25年的生命周期中,约可以产生9,375度的清洁电力。

      而1公斤的多晶硅料源经过铸锭长成多晶棒约耗电6度、历经切片、生产成电池、封装成模块后,可以生产210瓦的多晶模块,在其25年生命周期的运行中可以生产7,875度的清洁电力。

      在整个过程中,同单位的多晶硅料源,生产单晶晶棒比多晶晶棒消耗多消耗24度电(30-6=24),但25年下来,单晶模块比多晶模块多发出1,500度电(9,375-7,875=1,500),平均每年多发出60度清洁电力。

      这代表,单晶模块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多消耗电力没有错,但因为模块效率高、发电效率高,在电站端5个月即可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相对多电的问题。

      记者:尤其隆基2015年单晶长晶年产能50亿瓦、2016年扩50%达75亿瓦、2017年扩60%达120亿瓦扩产快速,但如你所述,单晶长晶对电力的消耗确实比多晶高许多,一旦单晶产量放大、或由单晶主导市场,是不是代表碳的排放量,相对比原本多晶主导大更多?

      李振国:坦 白说,如果什么都不要生产,就没有碳排放的问题,太阳光发电产生清洁电力,在生产过程中自然是要使用电力。所以,应该用上述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流程来评析碳 的总排放量、与生产后太阳光所产生清洁电力来做比较,而非针对单或多硅晶圆的单一生产环节来下结论,这是以偏概全的诠释。

      我再深入解释整个供应链的生产都需要用到电、都会产生二氧化碳。

      以 生产1.2公斤工业硅要耗电15度,再生产出1公斤多晶硅要耗电60度,长成单晶棒耗电量要30度(多晶棒要6度),切片耗电12度,生产成电池耗电20 度,封装成模块耗电3度,单晶的整个供应链直接电耗是140度(多晶则是116度),如果将耗材及其它成本均以耗电来展现,则需要再加500度的电,即单 晶供应链生产总耗电量是640度(多晶则为612度),单晶供应链生产的总耗电比多晶约多4.5%,但每年多发出19%发电量。所以,单独拿一个生产环节 来比较其实是不合理的。

      记者:单晶对多晶硅料源的纯度要求较多晶来高,如果以每公斤15~17美元的料源计算,料源占单晶硅晶圆成本仍约有50%以上,隆基依赖进口国际源占总料源需求比重是多少?
        若从市场解读,政府为了制衡欧、美对中国太阳能供应链接连祭出贸易战,也对欧、美、韩多晶硅厂祭出料源双反,彼此间的贸易战情势紧张度恐怕有增无减,也就是大陆进口料源的成本在未来有提升的风险,尤其以第1、2季大陆境内外多晶硅料源涨价的趋势最能证明。

      这表示隆基硅料(polysilicon)成本有相当大的难以掌控变量存在,更可能直接反应在生产成本上,毕竟它占了总成本的50%,您的看法呢?

      李振国:
隆基从海外进口多晶硅料源的比重约占总消耗料源的70%。

      隆基拥有良好的商誉,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整体表现,使得国际料源、大陆料源厂都优先选择与隆基合作。隆基得到的商业条件其实比其它竞争对手都来得好,而我认为透过制造短缺,来提升价格的局面不会持续。

      记者:从2015年开始,隆基就积极朝下游电池及模块制造跨入,是为了让单晶产品有稳定出海口,进而稳定进攻市占率而为,是否也会 面临与过往电池客户正面对决抢食市场商机的问题?未来也会导致客户因考量生存而有叛离的问题,反而使隆基的单晶硅晶圆出海口受波及?可否顺便略述一下隆基 的产能规划?

      李振国:隆基单晶硅晶圆2016年为75亿瓦、2017年为120亿瓦;旗下乐叶2016年模块年产能计画达50亿瓦、2017年达65亿瓦,电池目前约20亿瓦高效电池,并倾向于与电池厂进行策略合作方式布局。

      这个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竞争阵营,来自于美国苹果(Apple)与韩国三星(Samsung)间的竞争,但苹果手机仍是大量使用三星的零件,结论就是,只要能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,客户是不会拒绝的。上述的问题或许存在,但亦可以用共同创造更大价值的观念来诠释我们的布局。

      记者:如果以单、多晶全面性的角度来看,2016年多晶阵营扩产积极单晶像隆基般的扩产动能也不遑多让,您不认为最终结果就是严重供过于求,又重演一次2011年的大洗牌剧本吗?这似乎是产业的灾难,对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没好处?

      李振国:太阳光电是个仍在成长期的产业,产业链变动大、持续汰弱留强的趋势是不会变的,所以,与其说供不应求,不如说不适者会陆续被淘汰是个趋势。不过,我个人认为,不会重演2011年的剧本,理由包括如下:

      首 先,必须强调市场的格局已经改变了:2011年时期全球高度依赖欧洲市场需求,当时欧洲占大陆供应链的出口比重高达70%,但是现在各国都接受太阳光发电 也积极奖励安装,所以,不再高度依赖单一市场,当下市场需求均匀度远高于2011年时期,因此要像2011年般重演严重供过于求所带来的巨大冲击,可能性 较低。

      再者,从供应链业者的体质结构来看,也出现很大的改变,2007、2008年因为供不应求、缺货等关系,供应链业者多数是赚取暴利。 现在有相当高比例的业者是没赚到钱,甚至是连亏数年,他们能再亏多久?还有多大能力得以力拼大幅扩产?这都是问题,更别谈主动降价来争取市占率,所以,当 下仍在进行的是持续性汰弱留强局势。

      最后,我认为汰弱留强的局势将持续,一直到2020年至少还有70%供应链业者会出场,单纯从当下的获利能力就可以看出。

      当下,太阳能业者的竞争优势,不单只有产能规模、成本竞争力,还包括销售通路的掌控、技术开发能力的持续领先等,这些都要纳入考量,单纯的供给量增加、或产能扩大,无法诠释单一组织的竞争力。